索尼WH1000XM5LinkBuds
五月份了,我掐指一算:「嗯,差不多是时候了,索尼是时候更新降噪音频新品了。」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索尼发布了真无线降噪耳机WF-XM4,革新了我们对真无线降噪耳机的印象。但当时头戴式降噪耳机并未推出迭代产品,而是引来了一款通体纯白外观的「静谧白」限定款。
所以按照惯例,索尼的降噪耳机也到了该更新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索尼在5月19日正式发布了降噪耳机新品,而且有两款新品。
头戴式降噪旗舰耳机WH-XM5
舒适入耳真无线降噪耳机LinkBudsS
两款产品一起说,所以本文相对较长,敬请谅解。
五代目,索尼WH-XM5:外观终于换新颜在MDR-X之后,索尼将「降噪」系列的音频产品独立出来,用WH、WI、WF来代表头戴式、颈挂式、真无线三种形态的降噪耳机产品。这也侧面证明了索尼对降噪系列产品的重视。
但在初代头戴式耳机成型之后,接续的M2、M3乃至M4在外观部分都是小修小改,没有特别显著的变化。于是之前撰写体验文的同事总是要像列文虎克那样,仔细在新旧款之间找微小的不同。
来到第五代,索尼重新设计了整个外观样式,让WH-XM5看起来与之前的四代产品完全不同。
这次,当你戴着WH-XM5走在路上,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是索尼最新款的头戴式降噪耳机,绝对不会和前四代产品弄混。在它正式发布之前,我根本就不敢戴着它乘坐任何的公共交通工具,因为它的新外观过于引人瞩目,搞不好就会被路人拍下来发到社交网络,然后就得面临巨额泄密赔偿。
在设计语言上,索尼此次主要是基于「极简」和「圆润」的风格去设计的。
主体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曲线设计,看起来更加浑然一体,减少了许多明显的接缝。
两侧耳罩还有一个带有些许倾斜角度的平面,右侧耳罩平面为触控面板,手指轻点或轻划面板就能完成相应操作(可以在App内自定义)。用手掌捂住右耳罩仍能激活「快速提醒」功能,如果你是索尼耳机老用户的话,应该对此不会感到陌生。
烫金的SONYlogo就位于转轴与耳罩的连接处,两侧以对称和谐的纵向方式摆放。
变得更加纤细的头梁,圆润纤细的设计能降低头梁对用户头顶造成的压力,同时无极滑块、无缝转轴和悬挂结构设计也能让你在调节头梁长短时,做到近乎完全静音的效果。
类似的无极调节头梁设计,其实也可以从Bose的NC、苹果的AirPodsMax上看到。这样的设计基本符合了我们对耳机的未来审美要求。
但这类设计最大的痛点,索尼也并未避免:WH-XM5失去了灵活的折叠收纳的功能。
不可折叠,意味着WH-XM5的便携性大幅降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比耳机本体还要硕大的耳机收纳盒。
如果要将耳机放进收纳盒内,然后放进包里随身携带的话,它必然会占据我背包里一整个夹层的空间。而且在取放的时候都会更费力一些,这对于降噪耳机主要的消费群体——有着差旅刚需的商务人士来说,比较不便。
但我们与索尼沟通之后了解到,这个收纳盒是考虑到用户可能会将它存放于狭窄拥挤的地方,从而提供了可以「压平」的回弹设计。
好在,WH-XM5不是想要营造豪华感,新的设计依然是为了提升佩戴舒适感而服务的。
整机的主要材质还是熟悉的塑料,表面作哑光磨砂处理。
得益于纤细的头梁和耳罩的轻量化,戴上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M5要比M4轻盈得多,来自头顶和两侧耳罩的压力大幅降低,换取了轻巧灵活的佩戴感受。
耳罩内侧配备了新设计的柔软减压型皮革,它有着更好的延展性,按压会感到明显的回弹感和松软度。能较好地贴合头部形状带来舒适佩戴感之余,依然保持较强的隔音度。
至于挂在颈上的佩戴体验,WH-XM5就有所退步。
耳机的收纳方式变成向外折叠之后,耳机就无法「平整」地挂在脖子上,而且会限制脖子位置的灵活程度,对于脖子较粗的朋友们来说,非常不友好。
一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索尼要使用向外折叠的方式,直到我后来意识到,平时我是怎样从收纳盒拿起耳机佩戴的……
M4的佩戴检测功能也被M5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方式继承,WH-XM5将原来用在M4上那个需要「开个窗」的距离感应器,更换为隐藏于防尘垫内的环形静电传感器。
索尼表示,这样不但可以让传感器隐藏于内,避免灰尘影响,能实现一体感更强的外观,而且这种新型传感器的监测精度也要更高一些。
耳罩底部依然是两枚按钮,除了电源键/配对键这个按钮之外,还有降噪/环境音模式的切换按钮(出现在M4身上的CUSTOM按钮又改回去M3的样式了)。分列两侧的,还有一个附带指示灯的USB-C充电接口,以及一个3.5mm有线音频口。
WH-XM5依然是你现在能买到的最强降噪头戴式耳机针对降噪部分,索尼此次使出了「超级加倍」的底牌,带来了「双芯+8麦克风」的配置。
相较于M4,M5的这套8麦克风降噪系统是将两边麦克风数量从2+2提升至4+4的水准。
围绕在单边耳罩外有三颗外麦克风,用来收集外部噪声,还有一颗内麦克风在耳罩内,用来收集耳罩内的声音。内外结合,耳内残留的噪音也没有放过。
麦克风收集了噪音之后,就要交由机内的两颗处理器去进行降噪处理了。
根据索尼的描述,两颗芯片各司其职,集成处理器V1是用来处理来自不同方位的8个麦克风采集的的环境噪声信息,然后再交由HD降噪处理器QN1来运算输出反相声波,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彻底的消噪。
说白了,要想再往上提升降噪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外部噪音的收集精确度,然后将信息量更大的噪音数据,用更强的算力和算法完成高效处理。
就实际体验而言,拉满降噪等级的时候,WH-XM5依然能消除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和人声,即便是高频噪音都可以有效去除,在嘈杂的环境里即时可以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
唯一可以挑刺的,便是强降噪下会带来些许耳压的不适感,但对耳压的适应度也因人而异。
很显然,WH-XM5依然是代表着索尼降噪的天花板水平,相较于前代也有提升,我认为它依然是你现在能买到的最强降噪头戴式耳机。
只不过上一代WH-XM4的降噪能力已经足够优秀,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非易事,堆叠硬件提升的降噪强度感知不算特别明显,并不会给M4用户带来换机的冲动。
基于新的麦克风阵列,耳机的环境音表现也有提升。但是已被AirPodsPro和AirPodsMax惯坏的耳朵还是会觉得WH-XM5的环境音会沉闷一些。
至于声音素质部分,我认为这是索尼WH-XM5的另一长板。
它用上了索尼新开发的30mm驱动单元,按照索尼的说法,单元的边缘使用柔软的聚氨酯材料,能强化低频表现力;圆顶使用碳纤维材料进行强化,增强振膜刚性,也使得振膜重量更轻,带来良好的中高频细节。
内置的HD降噪处理器QN1采用了32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也集成的数模转换器和模拟功率放大器也提供了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
实际听感上,同样搭载QN1芯片的WH-XM5自然延续了M4的声音风格,我认为它依然保持了非常优秀的音质水准。
但可能是因为新单元的加入,WH-XM5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声场表现,空间感明显了许多。和前代相比,我感觉就像是从书房走进了大平层客厅一样。
仔细去对比之后还会发现M5的声音表现会更加干净,三频表现也相当饱满,中高频表现,低频弹性更加紧致干脆,但会感觉到它的低频变得更加克制,量感明显减少许多。
当然,如果你是索尼降噪耳机的老用户,应该会知道自带App的EQ调节可以改善它的频响表现。按照个人口味去选择或自定义调节均衡器之后,你就能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愉悦听音感受了。
它还有一些体验细节提升比起降噪强度和音质,WH-XM5在细节体验上的提升,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630.html